清明闲逛陕州地坑院
“清时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四句开场诗是清明必用,所以咱也不能落后,年年照抄一遍。
清明三天假,只有一天可以自由活动,想想去陕南看花的人太多,高速堵成停车场,实在不愿再去给大家添堵,百度了个陕州地坑院,去看一下吧。
以下百度:陕州东据崤山关连中原腹地,西接潼关、秦川扼东西交通之要道,南承两湖,北对晋地锁南北通商之咽喉,是古来兵家的战略要地。崤山、函谷、雁岭分守三门峡的东、西、南三面,北面,一条天然屏障—黄河蜿蜒东行,晋、陕、豫三地依陕州为界居河而治。
地坑院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建筑形式。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人住在坑里,排水问题自然是第一大事。为此,他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用,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几种。这说明建造地坑院同样受到汉族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老百姓依“风水流脉”来确定院子主方向的朝向。
跟着导航一路东行,顺利到达停车场。
清明三天假,只有一天可以自由活动,想想去陕南看花的人太多,高速堵成停车场,实在不愿再去给大家添堵,百度了个陕州地坑院,去看一下吧。
以下百度:陕州东据崤山关连中原腹地,西接潼关、秦川扼东西交通之要道,南承两湖,北对晋地锁南北通商之咽喉,是古来兵家的战略要地。崤山、函谷、雁岭分守三门峡的东、西、南三面,北面,一条天然屏障—黄河蜿蜒东行,晋、陕、豫三地依陕州为界居河而治。
地坑院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建筑形式。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人住在坑里,排水问题自然是第一大事。为此,他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用,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几种。这说明建造地坑院同样受到汉族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老百姓依“风水流脉”来确定院子主方向的朝向。
跟着导航一路东行,顺利到达停车场。
在停车场隔着铁丝网观瞧。
天气不咋样,这是正门入口。
居然还要买票,成人60大洋,有点贵。
第一家的院落,这个村估计叫杨家村,全是姓杨的。中间那个东西是打土坯用的,陕西话叫“打胡基”,这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布布知道不?
老碗,河南人也是只会吃面,那烩面可是不咋样,吃不惯。
穿过通道到了第二家。以前各家肯定是自成一体,这通道是为了方便游览而开挖的。
看介绍这个村子有几十家,现在开发了二十家,2012年才将原住房迁走,这些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这个挺有意思,一条龙式的炉灶,火力由强到弱,还是很科学的,合适吃席的时候用。
按着路线走,一家家看,基本上也就是过去的生活写照。
农具,只是当文物展览了,再无用武之地。
院子里都要种上树,以防谁认不清道掉进去。
上到地面拍几张
上面四周有垛口,以防牲口马失前蹄。
点击展开剩余78%
全部回复 只看楼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