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棒槌的新玩具——KTM790adv/R
据多年的粗略观察,对比其他品牌,KTM的论坛帖子确实少。据多年的浅显了解,骑驴的兄弟们也多是说的少、干的多~
好了,骑了快6年的1190,、盯了快3年的790,老棒槌如今借着换小驴的机会也开一帖,争取做一个说的多、干的少的键盘侠~
有些话还是得说在头里。老棒槌身材天生不咋滴,20多岁时量过身高175,现在最多也就173,并且身材比例属于胳膊腿都偏短的类型。摩托是骑了几十年,但技术差、胆子小,看别人骑着驴各种豁特来劲,轮到自己就腿软加心慌。可就是喜欢那种随叫随有、要多少有多少的驴劲;没办法,换来换去还是没换出这个驴圈!
说回正经的,开这个帖的目的除了记录自己日常使用感受以外,更主要的是希望看到更多“驴友”们的交流,车辆的性能、车机的设置、各部分改装经验、骑行控制的经验技巧、包括安全规范驾驶等等,毕竟很多自己闷着久久想不明白的事,往往和同好们聊着聊着就聊明白了。要是能给想成为驴友的朋友们做个参考,那不就锦上添花了嘛~
老棒槌眼花脑子乱,想哪说哪,尽量回复兄弟们的话题,没回的也别介意。对于价格感兴趣的兄弟们统一回复,就目前的状态(10月初拿到车)也就千八百的优惠,以现金或耗材、维护保养都有可能,后面就不再展开讨论了。兄弟们,说钱太俗,咱不谈钱~
全部回复 只看楼主
好吧,聊790就从想换车开始。
从16年开始至今,一直骑1190普。相伴近六年的老伙计从未把我撂在半路上,直到现在换了790,也从没有后悔六年前的选择。必须承认,1190确实是台好车,甚至个人觉得在KTM相近排量中不同型号的几款车里,应该是各方面最均衡的一款。电子前后可调避震、四种动力模式、MTC/ABS的个性设置、鲍鱼前后刹车、150P动力,比后来的1290S只少了10P动力和定速巡航,以及弯道ABS,相比1090、1050却多出了2、3十P的动力和科技化配置。似乎一切跟驾驶直接相关的核心配置1190都具备了,就算放在六年后的今天也丝毫不含糊吧?但再好的车还需适合自己才是真得好!从六年前最初的“恐惧”一路骑下来,虽然跨上车座时早已没了那份忐忑、虽然多数路况下已经算是操作自如、遇到轻度的非铺装路也可以适当小豁一段,但回忆下六年2万公里的行程中,转速最多也就跑到5000~6000,150P的动力顶多也就发挥了一半。静下来时不禁要问,当初选KTM为了什么?不就为了骑驴的玩乐性吗?放在那的排量始终只是车子本身的,却并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仅从玩乐属性上看,很显然只能发挥50%的车一定不如能发挥70%的好玩。如此这般之时,790来了!先是进口版海外上市,接着是进口版国内上市,再后来传出CKD版消息,再再后来疫情开始了….
既然是老棒槌的大玩具而不是生活必需品,一切就得耐心着来;起起伏伏的近三年时间,正好更充分的了解、更理性的看待。坏事变好事,至少价格比最初的进口版少花了几万块,要么说玩耍这种事急不得,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坐高 ,似乎是关注KTM的车友们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即便是骑了多年KTM早已没有了介意的老驴友,那也是因为坐高更突出了运动性而暗暗窃喜。
最初从海外版公布的信息得知,790R版的坐高为880,比1190普的860高出了20mm。当时内心对这20mm真没什么概念。后来曾有机会在4S店进行过小半径的轻度试驾,除了上下车稍感费劲,也没觉得有太大的差别。用老棒槌173的身高、略短的腿长简单描述,骑在1190普上是俩脚尖着地,换成790R版就只剩下一个脚尖勉强着地啦!或许是油箱下沉的结构、也可能是整体车重的减轻,试驾之后的感受很明显,操控更轻巧了、慢速状态下的小半径转弯更容易了。但等真拿到自己的车往家骑的路上,问题来了!
遇到第一个红绿灯,用多年习惯方式后刹缓慢刹停,接着换成习惯的左脚撑地,我去,深不见底!赶紧挪屁股再够,还没够着!在几乎撒把的瞬间终于还是够着了….
人吃了亏总得长记性。第二个红绿灯再停车,提前挪屁股换重心,不对啊,后刹踩不实!随手捏了前刹,呀~呀~呀~~~实话说,当时脑子里都闪现出从地上狼狈爬起来的画面,好在老棒槌的小短腿关键时刻还是很给力的,撑住啦!说正经的不开玩笑,想想当时倾斜的角度,要是换成1190早就跳出去了,还撑个什么劲啊?马鞍油箱、下沉的重心、车身的轻量化,经过实际验证,真不是说的好听的理论而已。
新车有磨合期,老棒槌遇到新玩具更得有磨合期。从提车至今已600+公里的骑行,因为坐高导致起步停车的尴尬,早已不知不觉中消失。期间厚达300多页的说明书,戴着花镜断断续续足看了一周。790的车机操作逻辑跟1190基本一个路子,只是个别功能和车机显示界面有所差异,尤其减震调节部分和拉力模式的分项调整(后面有时间会慢慢的聊)。1190普因为是电子减震,车机电脑会根据不同的模式选择给出一个固定的值,而790R的前后减震都是全段手动调节。简单讲,就是根据不同路况、载重、个人风格,进行自主手动的微调。实话说,减震部分搞得老棒槌一直云里雾里,下压、回弹的速度越快是否意味着减震越“硬”?反之是否越“软”?下压和回弹之间如何合理搭配?无奈只能参照说明书给出的建议值调整,反复几次在“舒适”和“标准”转换,实际路上骑行的感觉有,但却不是很明显。倒是后减震的预载经过几次调整,最终放在了“最低”,骑乘的感受很明显,终于可以一个脚尖踏实着地啦!
借此这也给对坐高有顾虑的朋友一个纯个人的参考。身高175以上的男性车友,基本问题不大,相信很快就能适应R版790的坐高,175以下的朋友估计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因为身材比例的原因,170以上的女孩子,尤其有熟练骑行经验的姑娘,相信R版也会很快适应。
关于减震的调节也请教过附近有经验的车友,但朋友告诉我减震的手动调节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还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身的体重、载重的多少、不同的骑行路况尝试不同的调整,但总的原则是前后避震的软硬要保持相应的一致,也就是说在车辆进行颠簸起伏时要保持前后的平衡,不能前高(硬)后低(软)或者前低(软)后高(硬)。
暂时想不明白的事,那就想开吧!反正这玩意调不坏,路还长、慢慢来吧~也非常非常希望有经验的朋友在这多指教减震的调节,要能把减震的下压、回弹的原理和实际不同场景的配合使用讲讲,老棒槌将感激不尽~
前后减震的调节在说明书中有详尽的介绍,经反复几次不同参数的调整后,目前参照坐垫下空滤盖上贴的参考值设定。具体数值与说明书中有差异。
后减震的预载调节。用口径合适的内六方扳手进行调节,目前逆时针松到底回旋一周,调节孔用记号笔标注以方便计算调整圈数。
后减震压力调节。需螺丝与螺栓配合调节。注意:调节螺栓不是最里侧基座的螺栓,是螺丝最近的一层螺栓。
左侧前减震的下压调节(白色扳手),目前调整为逆时针松到底回旋15下(标准),基座金属色扳手为预载调节,目前设定为0。
右侧前减震的回弹调节(红色扳手),目前调整为逆时针松到底回旋15下(标准),基座金属色扳手为预载调节,目前设定为0。
对一部车外观的评价都是极个人的事,因为审美没有、也不该有统一的标准。但前面既然有朋友提到R版790adv的帅丑,那就顺带聊聊自己的一点粗浅感受,何况在车子各部位的设计造型上还多少与骑行姿态以及运行状态有关。总的来说,R版790的各个视角没太大问题,相对1190视觉上小了一圈,虽然实际两车放在一起时大致尺寸并没有太多差别,但较窄的轮圈、稍高的座椅、下沉稍显丰满的马鞍油箱,让790更像一个鼓着肚子的瘦骆驼,如果加上那个伸着脖子的“炸裂脸”,从侧面看与秋后一肚子籽的螳螂简直是绝配!话说这脖子伸的确实过分了,也正是脖子部分始终挑战着老棒槌有限的审美,以至于每次从正侧面看,都盯着长脖子忍不住的笑~
另外就是仪表的显示界面。新一代车机的彩屏确实比老款车机的机械表针加液晶信息的组合绚丽得多,界面内可显示的信息内容也更丰富了。但占据整个界面近一半的车辆信息字体实在太小了!老棒槌也承认自己眼睛花的不轻,但这么小的字体在车辆运行中,换成视力好的人就能看得清吗?这点好像除了790,其他当下使用彩屏的车机也都差不多的情况。骑车的人应该都有体会,骑行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码表、转速、档位,外加跑长途时的时间显示,除了这几项外,其他车辆信息完全可以在停车的状态从子菜单里查看。反之如此小的字体在骑行中查看却无形中增加了危险因素。
此外油表改成了满格显示为1/2油量(油箱中剩余油量大于1/2时油表显示满格),以及取消了水温、油温在车辆信息栏里以数字形式显示都与1190有差异,这些虽不是大问题,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需要慢慢去适应。
小雪的节气过后,对于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骑行的环境越来越严苛了。时常遇到最低气温零下时,除了注意街上随处可见的洒水车外,还得及时关注低温给轮胎和电瓶带来的影响。给车友和自己都算提个醒(看看人家南方的小伙伴,依旧骑着各种小摩托在天地间浪啊浪~)
不知不觉行驶里程已过千到了首保。趁着双十一,把之前想好的各种改装件在网上逐个下单,接下来就是等待、安装、调整、拆卸、再安装、再调整….总之车辆改装这事是个需要足够耐心的细致活,不同部件、不同的厂家、不同的产地,部分配件之间还有安装先后的次序,加上这个全球都“病”了的时期,直到大雪节气都过了,依然没有完成,真的急不得!
改装的话题暂放一边,等全部完成再逐个的聊。借着这段时间的首保和各个改装件的拆装调整的机会,倒是对车辆本身的硬件部分增加了点认识。
后刹踏板的设计很巧妙。如果穿越野靴跑越野路面的朋友应该有体会,一般没有经过特别调整的后刹踏板,穿越野靴很难踩的实,要想在越野路面精确的控制后刹更难。而790adv的后刹车踏板是设计成随时可根据需要,用工具将两颗固定螺丝拆卸后,把踏板翻转后使用。目测翻转后的踏板高度增加大概1cm,季节的原因没有真正穿越野靴在越野路面尝试,但穿拉力靴跑轻度非铺装路面的感受看,应该问题不大,至少比踏板翻转前的效果相比很明显。
加载中